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今日头条|下一个千亿斤在哪里?
最新动态
今日头条|下一个千亿斤在哪里?
2025-01-04
16
“2022年,我国撂荒地超过4亿亩,其中超过80%适宜复耕。同时,我国主粮作物病虫害等仍呈现偏重态势,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损耗依然较为严重……”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万亿斤。在1.4万亿斤的高位上,如何才能再次增加千亿斤产能?记者在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中国粮食产能提升研究报告2024》中获悉,我国粮食产能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报告还提出了多项具体提升粮食产能的途径。
千亿斤增产,已经进入第四轮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全球粮食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粮食产量事关国计民生,增产是永恒的主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尹昌斌介绍,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达到1万亿斤以上,2010年达到1.1万亿斤以上。2012年超过了1.2万亿斤,2015年首次突破1.3万亿斤,此后在1.3万亿斤的水平保持了9年,2024年达到1.4万亿斤,“可以看到,在粮食产量达到较高水平之后,每增加千亿斤的难度都在增加,需要更多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农业投入。”
那么,在达到1.4万亿斤之后,为何还要启动新一轮的产能提升计划,未来的粮食产能提升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尹昌斌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需求仍会增加,目前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量超过1.6万亿斤,提升粮食产能,依然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未来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我们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种植结构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发等多方面的挑战。如资源环境方面,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开发新的耕地难度很大,水资源、耕地质量等因素,也在制约着粮食的增产。在种植结构方面,大豆等油料作物及饲料粮的供给,还有很大的缺口,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已经超过了1亿吨。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的粮食600亿斤左右,病虫草害损失的粮食500亿-600亿斤。”
新一轮提升,还有哪些空间?
未来粮食生产中,还有哪些可提升的空间?报告在耕地高效利用、全产业链减损、产业布局优化等多领域,提出了提升产能的途径。
我国已经建成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但并不意味着,耕地的问题已经解决。尹昌斌介绍,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利用效率不高的耕地,如冬闲田、中低产田、撂荒地等,“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到2022年,撂荒地面积增加至4.68亿亩,其中撂荒5年以上的,约占五分之一。此外,在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20年撂荒面积就达到了6726万亩。估算数据显示,2020年,撂荒地造成的粮食损失,约为4923万吨。近几年来,各地都在加大闲置或低效耕地的利用,探索出了许多高效的利用模式,按照估算,到2022年,撂荒地中有超过8成适宜复耕,如果全部复耕,则可能提供1.62亿吨的粮食产能。”
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多种粮食种植界线北移,如河北、陕西、山西等地部分地区,将一年一熟转为一年两熟,可使粮食单产平均增加5成到1倍。尹昌斌介绍,“在这一大背景下,推广高产优质的品种,优化粮食作物的结构布局,挖掘作物生产潜能,提高单产水平,目前,我国玉米、大豆单产分别仅相当美国、巴西的60%,推广高产玉米大豆新品种和合理密植技术,如玉米单产增加10%、大豆单产增加20%,理论上就可以显著提升玉米和大豆产能。”
环境变化带来了适宜种植面积的增加,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如频发的极端天气、高发的病虫害等。尹昌斌介绍,“我国粮食作物病虫草害仍处在偏重发生的态势,每年由于气候、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达到1千亿斤。事实上,我国农业植保水平在全球都位于前列,每年挽回的粮食损失6000多万吨。未来10年,如果损失挽回率再提升10%,则可以挽回超过600万吨的损失。”
减损和节约,仍然是“增产”的有效途径
减少损耗和浪费,同样意味着产量的增加。
粮食成熟以后,并不意味着必然可以进入居民餐桌。尹昌斌介绍,在采收、储运、加工、流通、消费中,都存在损耗或浪费,“举例来说,采收环节,我国水稻机收损失约3.5%,而通过优化采收时间、提升机械性能等方法,可以减少收割损失约2%-5%。采收之后,晾晒烘干也能造成损失,如玉米机械烘干和人工晾晒,损失在2%-5%。一些中小型仓储机构和小农户因仓储不当,造成的损失约为6.5%,大的仓储机构就少很多,如小麦,大型粮仓仓储损失在1%以下。还有加工,过度加工带来的小麦、稻谷损失,约在25%左右。我们根据已有的技术测算,在粮食进行适度加工后,小麦全谷物出粉率提高了23%以上,仅这一项,就相当于增加了2600万吨产量,约为7000万亩地的产出。”
降低餐桌上的浪费,也是增加粮食的有效途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餐桌上的浪费约为1700万至1800万吨,这其中包括粮食、蔬菜、肉类、水果等。“近年来我国厉行节约取得了很多成效,节约粮食的观念,也普及到了很多人,但未来依然要坚持。”尹昌斌说。
此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是未来产能提升的关键,“政策支持方面,通过优化种植结构、保护农民收益、加强灾害管控和应对等,保障粮食产量的提升。科技创新方面,通过开发和推广耕地保护和提升技术、高产技术等,进一步提升产量,比如我们这一次发布的报告中,也总结了几种不同区域的增产、高产技术,如适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合东北冷凉地区的玉米大豆轮作技术模式等。”(
来源:新京报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