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重要资讯|为何国家层面力推粮食减损?
最新动态
重要资讯|为何国家层面力推粮食减损?
2024-11-28
10
“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严重,尤其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这相当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所以说,让粮食减损就是增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
(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是我国首份国家层面反食品浪费文件。《行动方案》提到,到2027年年底,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更加健全,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餐饮行业、机关食堂、学校食堂、企业食堂等人均每餐食品浪费量明显下降,餐饮浪费得到有效遏制。
王凤忠说,
目前国际社会在共同面临着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我国出台关于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行动方案很有必要。
从我国来看,哪些环节出现了粮食的损失?是怎样被损失掉的?又该如何减损?他为记者解释了各个环节的粮食损失情况以及相应的减损方向。
▼
背景:我国每年进口上亿吨粮食
“有时候我们在学校食堂里,会发现一些孩子有浪费食物的现象。有些小孩碗里剩好多饭,直接当垃圾倒掉。”提到这些现象,王凤忠感到很焦急。他说,有些人认为现在都是农业机械化时代了,种粮不像过去那么辛苦,但实际上,每粒粮食产生的背后,都是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而我们的地球要供养几十亿人,消耗资源量巨大,节约粮食,应是每个人的义务。
生产粮食,需要大量的水、土地等资源。有人统计过,每生产1公斤粮食要消耗800公斤水,而中国每年要生产1万多亿斤粮食。王凤忠说,随随便便倒掉的一碗饭,浪费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宝贵的自然资源。粮食浪费越多,水土资源消耗就越多。而我国又是一个耕地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是用占世界7%的耕地资源,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我国进口粮食1.6亿吨,同比增长11.7%。根据我国海关数据,2024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为1.38亿吨,同比增长7.4%。
“所以,让全社会采取行动节约粮食,是势在必行的。因为这关乎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王凤忠说,目前全球可耕地面积已达理论极限,据联合国数据,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8亿,人均耕地面积将从0.45公顷降至0.21公顷,人类社会粮食供给端将面临重大压力。
▼
现状:餐饮浪费量可供3.5亿人吃一年
粮食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要经历育种、种植、采收、仓储、流通等环节。王凤忠说,每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粮食损失,比如很少有人注意到粮食品种对粮食损失的影响。优良品种要比一般品种在正常年份收获更多粮食,而且在遇到病虫害、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抗性更好的优良品种,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即使再好的农作物品种,在植株成长期间也会出现损失。“比如爆荚损失,大豆、油菜籽等过于成熟时,豆荚会爆开,籽粒被爆飞,掉到地里,就意味着减损了。还有气候带来的问题,如小麦,一般都在梅雨季节来临前收获,如果稍微耽误几天,下一场雨,损失就会很大。而且雨季易发赤霉病,如果能在这之前收获,赤霉病就可能不会发病。”他说。
此外,从农作物采收至流通的环节,也同样会导致粮食损失。王凤忠告诉记者,机收本身的损失率占总体损失的1%-2%左右,其中有机械本身不够精良的问题,也有操作中出现的损失问题,“举例来说,地块不平,可能会造成机械收获中的损失增多,农机手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收成减少。”
“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严重,尤其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这期间的粮食损失率高达15.69%,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相当于吉林或者四川省一年的粮食产量。”他说。
当然,最大头的粮食浪费是在消费环节,尤其是餐饮浪费。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课题组2015年撰文《我国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指出,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约3.5亿人吃一年。《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也同样显示,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
▼
措施:从生产到消费端推行反浪费
《行动方案》从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加强损失浪费统计调查等方面对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作出了要求。《行动方案》在“粮食节约减损行动”中提到,要制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引和机收作业质量标准,推广集中育秧、精量播种等技术,引导农户适时择机精细收获;推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推广应用轻度磨皮、高精度分筛等工艺,推广低温升碾米、柔性碾米等设备。深入推动饲料粮减量替代,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加强米糠、麸皮、胚芽等粮油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
此外,《行动方案》对餐饮行业和单位食堂等社会主体作出了明确要求。该方案指出,要鼓励承办宴会的餐饮服务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反餐饮浪费义务,签订合同的可单列反浪费条款。鼓励消费者在外卖订餐时选择“无需餐具”、消费后参与“光盘打卡”等,探索在消费者反馈评价机制中完善反餐饮浪费有关内容。建立健全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投放、运输、处理体系,推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行动方案》指出,在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中同频同步制止餐饮浪费,对不遵守反食品浪费有关规定的餐饮服务经营者按规定提醒约谈、督促整改。指导推行反食品浪费“简案快办”,从速依法纠正查处违法行为,公开曝光浪费食品等典型案例。
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中,《行动方案》对机关食堂、学校食堂、企业食堂分别作出了要求。方案指出,全面推行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强化结果应用,将反食品浪费情况作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学校食堂需要加强采购、储存、加工、烹饪、分餐、供餐管理,对学校用餐人员数量、结构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做到计划生产、按需供餐、物尽其用;而国有企业需要探索建立食品浪费与食堂经营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薪资绩效挂钩制度。
▼
建议:降低主粮损失相当于千亿增产
王凤忠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粮食减损就是增产。他介绍,《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078亿斤,这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所以说,减损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减损就是增供、减损就是增效。”
他介绍,目前在粮食加工环节,一些生产单位过度追求“精、细、白”,产品得率低,营养成分损失,造成“量减质低”情况,因此要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转变生产理念,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损失;另外,中国还需要加大粮食副产物利用率。目前我国米糠综合利用率尚不足20%,而印度是30%,日本高达100%。
王凤忠认为,要预防食物浪费,除了对全社会进行科普宣传以外,还需要依靠技术和制度的支撑,“先进的技术能够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制度,能够减少粮食在消费环节的浪费率。”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在2021年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该法律详细规定了反食品浪费的原则要求、各类主体责任、激励和约束措施,标志着我国把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法治轨道。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制止婚宴餐饮浪费工作的通知》《关于发挥网络餐饮平台引领带动作用 有效防范外卖食品浪费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刚性的制度约束,为坚决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食物营养所研究员程广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我国在反食品浪费方面未出台过国家层面的专门文件,因此,《行动方案》的出台也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是通过顶层设计来调动各地政府、各单位反食品浪费的积极性。
(来源:新京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