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化肥市场千里眼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4MjU2MzI3NQ==&mid=2247510985&idx=1&sn=c070fe780d52be0e016f024d7aecdee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财政发力可重点考虑向种粮农民倾斜
9月26号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中提到“要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要抓好食品和水电气热等重要物资的保供稳价。要切实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关心农民增收,抓好秋冬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体现了中央对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都是“压舱石”,必须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这是近期新华社发表的评论,笔者深以为是。
现在讨论财政发力方向的文章很多,结合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国情,笔者认为财政发力可以重点考虑向种粮农民倾斜,具体做法上,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降低土地流转成本
土地流转成本占了种粮大户粮食生产成本的大头,是我国粮食价格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可以研究如何通过财政补贴来降低土地流转成本、稳定土地流转成本,给粮食种植主体提供稳定的经营环境,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成本
可以借鉴印度的做法,研究如何通过对化肥的财政补贴来降低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成本。
三、降低农业的机械使用成本
可以研究通过财政补贴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来降低农民的机械化耕作成本,比如补贴种植和收割环节的机械服务费用。
通过财政补贴、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粮食在全球价格的竞争力,防止补贴外溢到国际,而且可以更好地兜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实现我国的乡村振兴,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可以促进国内消费的增长,实现经济良性增长的循环。相比于财政在其它方面发力,补贴种粮农民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要大得多。
经过多次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意识到提高粮食价格并不现实,而通过降低种粮成本的补贴方式可能最适合国际化竞争环境。
以上政策建议,说到容易做到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可执行的方案,但笔者非常希望财政能在增加农民种粮收入上持续发力,比如设定增加种粮农民收入5000亿元以上的目标,并长久稳定在这个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