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农市微光2022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Mzk1MzUwMQ==&mid=2247486595&idx=1&sn=3d91b18da19dffab0d364ad0143ddec5
股市的暴涨,能否传导到粮食市场,给去年以来持续走低的粮食价格带来一定的提振效应呢?可以从资金面、预期面、基本面三个维度进行逻辑上的推理。
国庆节前A股市场暴涨的消息,在假期里仍在不断发酵。节前短短5个交易日,上证综合指数累计大涨约600点,涨幅超过了20%,有些上市公司的股票甚至连续出现10%、20%的涨停板(日涨幅最大限制),让不少投资者叹为观止。短期的“赚钱”效应,使得沉寂已久的证券市场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在国庆长假,据说不少证券公司都在加班加点,为排队开户的新股民办理业务,都在担心错过牛市行情。而港股市场假期里比A股多营业了几天,港股的继续走强让一些投资者感慨A股“放假太长了”,对节后A股的继续上涨更是充满期许。
那么,股市的暴涨,能否传导到粮食市场,给去年以来持续走低的粮食价格带来一定的提振效应呢?完全有这个可能。下面从逻辑上作个简单的推理,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资金面的传导。
这波股市的暴涨,最直接的原因是资金驱动。9月24日股市行情的启动之时,正是当天上午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部门在国新办联合举行的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的最重磅的三项政策,都是与资金面相关,都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一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并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二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并统一房贷的最低首付比例,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当前的25%下调到15%;三是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其中,为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而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下子出来两个。一个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这项政策将大幅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二个是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
这个政策工具可不简单,是央行定向向股票市场注入流动性,相当于央行间接入市购买股票,在历史上应该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更让投资者期待的是,流动性的注入近乎“无限子弹”。央行行长在发布会上说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只要这个事儿做得好,第一期5000亿元,还可以再来5000亿元,甚至可以搞第三个5000亿元,我觉得都是可以的,是开放的”,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首期额度是3000亿元,如果这项工具用得好,我和吴清主席也讲过,可以再来3000亿元,甚至可以再搞第三个3000亿元,都是可以的”。
股票价格上涨,长期看公司经营业绩的增长,短期看市场的流动性。资金之“水”猛涨,“船”自然就高了。在上市公司经营层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却大面积轰轰烈烈上涨,就是这个理儿。
常识告诉我们,价格是产权或商品的货币表现。资金面的宽松,不仅会推高股票价格,也势必会推高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价格,只不过程度有高低、速度有快慢而已。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将直接降低粮食贸易加工企业的资金成本,一定程度上鼓励产业链主体多收多储粮食。即使是定向用于购房和买股的资金投放,也会或多或少“溢出”到粮食经营领域。至于怎么“溢出”,相信市场的力量。
种过地的都知道,遇到干旱的时候,只要两边相邻的地都浇过水了,自家的庄稼晚两天浇问题也不大。冬天马上要来暖气了,只要楼上楼下都来暖气了,自家的管道即使有点问题,也不至于太冷。水总往低处流,大河有水小河满,流动性宽松驱动的价格上涨,很可能是全面的上涨。
第二个维度,是预期面的传导。
9月24日上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等部门的政策刚一发布,股票市场就应声而涨,“先涨为敬”。要抄底的投资者,没有人会傻傻等到政策落地的时候再入市。这就是预期的力量。股票市场上不缺钱,缺的是信心。投资者看到政策“真金白银”的成色,自然也能看到政府维护资本市场的决心,投资的信心爆棚,预期一下子就反转了。股票价格的快速反弹,又会增强投资者看涨的预期,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助推价格的持续上涨。
股票价格上涨中的乐观预期强化,就像此前股票价格下跌中的悲观预期强化一样。
股市暴涨通过预期传导至粮食市场,可能会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估值修复预期。这次股市短期大涨,跟此前信心不足导致的过度下跌有关。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业绩本来挺好,估值也被压倒了历史低位,价格上涨是预期的修复。粮食价格也是如此,从去年以来已经持续走低了一年多,在看跌预期下加工流通环节都降低了正常库存,进而加大了价格下跌的压力,有些品种如玉米、大豆出现了过度反应,脱离了供需基本面。股市预期的修复,大概率会带动农产品市场预期的修复,粮价实现企稳回升。
二是资产配置需要。股市大幅上涨之后,其他投资品价格就会相对便宜。一些投资机构出于资产配置的需要,会在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增加多头头寸,进而带动粮食价格走强。
三是政策调控预期。国家为支持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出台了这么强有力的调控政策,而且还要不断加力,直到产生明显效果。那么对于粮食市场来说,粮价直接关系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供应的稳定,国家会允许粮价过度下跌吗?当然不会!二十届三中全会已提出,要“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此前,国家已经提高了2025—2026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下半年来粮食进口已大幅下降,秋粮上市后还将启动储备收购,积极的政策信号十分明确。
四是通货膨胀预期。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国际上,美联储9月18日降息50个基点,是过去几年的首次降息,其他发达经济体除了日本央行之外,也都进入了降息周期,如欧央行6月以来已经两次降息共50个基点,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央行都已经降息。而国内这次货币宽松政策的组合拳力度之大,也超出了不少机构的预期。内外流动性充裕之下,资产和商品的名义价格都将迎来普遍的上涨,这是毋庸置疑的。优秀公司的股票,要趁着合理价位多收集一些。而粮食作为耐储的农产品,不在价格相对低位之时多收多储一些,拿着现金在手准备贬值吗?
第三个维度,是基本面的传导。
这个维度传导的逻辑链条比较长一些。综合网友的分析,从股市的暴涨到粮市的回暖,大概会有两个方面的传导:
一方面,股市上涨使得投资者收入预期改善,消费意愿增强,终端市场的有效需求增长。粮食等农产品尽管需求弹性相对较低,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进而实现价格企稳回升。
另一方面,股市上涨使得上市公司(包括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减低,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增多,投资规模扩大,宏观经济回稳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拉动粮食等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和市场回暖。
基本面的传导能否实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从经济学的理论看,简单通过货币政策“放水”,是很难实现经济的真正增长。根本上还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就像9月24日这场发布的主题——“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所揭示的,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当然,大力提振当前市场信心,也是十分关键的。
以上,就是从股市暴涨到粮市回暖,在理论上的逻辑推演。如果逻辑站得住脚,这种理论推演对实践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找来此前股票市场的牛市和粮食价格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从节前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来看,煤炭、钢铁、化工等基本都实现了普遍的上涨,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期货价格虽然涨幅相对较低,但也是明显的向上趋势。
未来市场走势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知识快乐,
尊重原创可贵。
(欢迎转发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敬请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