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度即将接近尾声。与过去两年相比,本年度的贸易商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盈利局面。在新季玉米即将上市之际,反思过去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并深入思考新季玉米的经营策略,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24-25年行情回顾
第一阶段:上市初期供给压力显现
新粮上市初期,由于过去几年贸易商普遍亏损,收购态度极为谨慎,多以即期贸易为主,几乎无人主动建立库存,部分企业甚至大幅压缩周转库存。贸易环节“蓄水池”作用的缺失,导致玉米市场出现阶段性卖粮难,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价格持续下跌,累计跌幅约200元/吨。这一态势一直延续至11月末。
第二阶段:国家增储托市收购
随着粮价持续走低,农民销售困难加剧。为稳定市场、保障农民收益,中储粮于12月初发布公告,宣布在东北等主产区继续扩大国产玉米收储规模。该政策有效提振市场信心,价格企稳回升,基层售粮进度也随之加快。随着玉米销售进度接近五成,贸易商和东北深加工企业逐步启动建库操作,推动玉米价格在1月中旬加速上涨,并于3月份基层最后一批潮粮销售时达到阶段性高点。
第三阶段:产需缺口预期强化
自2024年8月起,出于稳市场、保农民利益及应对贸易摩擦等多重考虑,我国开始严格控制玉米及替代品进口(23–24年度进口与替代品折算玉米约5500万吨,24–25年度预计仅约2600万吨,降幅超50%)。叠加2024年国内玉米减产预期约500万吨,以及饲料需求增长的影响,市场自2025年春节后开始炒作产需缺口。贸易商、深加工与饲料企业积极建库,推动价格持续走高,期货主力合约一度突破2400元/吨。该趋势一直延续至7月初。
第四阶段:库存去化与价格回落
受前期缺口预期影响,饲料厂和深加工企业积累了较多远期库存。但随着深加工企业淀粉库存持续增加、加工利润不断收缩,行业逐渐进入去库存阶段。同时,华北地区新小麦上市,因玉米价格高企,小麦饲用替代优势显现,饲料企业转向大规模采购小麦,玉米需求骤减。尽管贸易商渠道库存低于往年,但仍存在变现压力。最终在7月初进口玉米拍卖启动的催化下,玉米价格开启下跌通道,累计跌幅约200元/吨,该阶段持续至8月末。核心原因在于,粮源从农户转移至贸易环节后,市场心态由买转卖,而实际买盘稀少,导致价格见顶回落——缺乏买盘支持的市场难以持续上涨。
第五阶段:市场触底反弹,多空因素交织
8月末,随着库存逐步去化,部分深加工和饲料企业开始补库,玉米价格触底反弹约70元/吨。当前临近新粮上市,市场多空因素交织,价格呈区间震荡走势:一方面,基层余粮见底,渠道库存处于近年低位,加之东北新玉米大规模上市仍需约一个月,部分企业刚需补库支撑价格;另一方面,华北地区春玉米、蒜茬玉米及小麦等替代粮源供应充足,压制玉米价格反弹空间。后续市场走势需密切关注新粮上市进度、贸易商及下游企业采购心态以及基层销售节奏等因素。
二、2025-2026新季玉米市场展望
1、供给方面
种植面积:
根据春播调研数据,辽宁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总体稳定;吉林部分地区(如松原、白城)存在玉米改种花生/大豆现象,但比例较小,影响有限。黑龙江西部农户自发改种大豆较少,主要集中在低洼易涝地块;而依安等农场区域为响应政策,玉米改种大豆比例在10%以内。总体来看,尽管玉米价格走低,但由于大豆单产偏低、综合收益不及玉米,东北地区玉米改种面积有限,预计总面积降幅在1%以内。需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因播种初期低温,出苗情况是否导致后续改种,需待9月调研确认。新疆、西南等产区玉米面积预计继续增长,其余地区基本稳定,2025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预计仍将保持增势。
单产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尽管播种期受低温和墒情影响推迟7–15天,但生长期光热条件良好,作物发育进度已追平去年同期。目前大部分地区长势良好,丰产预期较强。吉林西部、黑龙江东部及哈尔滨周边区域存在旱情,可能带来减产,但影响范围有限。华北黄淮地区夏季遭遇高温少雨,墒情偏差,但8月普遍降雨已缓解旱情。河南受旱较为严重,降雨量仅为常年的40%,为2000年以来最旱年份,玉米生产受影响明显。不过,由于去年河南曾因涝灾大幅减产,预计本年度单产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低。
根据当前电话调研反馈,本年度玉米产量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增幅预计在500–1000万吨,具体需待9月底实地调研及收割后进一步验证。
种植成本:
春播调研显示,吉林地区农户自种成本同比略降,黑龙江降幅有限。吉林成本下降主要源于农资价格下调;黑龙江因整地比例提高(以往多为免耕,近年为保产隔年翻整),部分抵消了农资降价的影响。地租仍是种植成本的核心要素,吉林租地成本同比下降约2200元/公顷,黑龙江下降约500元/公顷,降幅在3%–12%。东北地区新季干粮玉米成本区间预计为1760–1860元/吨(按14.5%水分、烘干成本40元/吨、折扣比1.2计算),较上年的1880–1980元/吨下降约120元/吨。
进口及替代:
受贸易政策影响,新年度来自美国的高粱、玉米进口量预计仍处低位。玉米进口量或控制在300万吨以内,高粱进口继续小幅下降。整体进口规模预计略低于上年度,但降幅有限。
2、需求方面
深加工需求:
目前深加工行业几乎全面亏损,淀粉企业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处于近年高位。新年度淀粉企业将以去库存为首要任务,开工率预计维持低位;酒精企业受豆粕价格低迷、DDGS需求不振影响,开机率同样承压。整体而言,2024–25年度深加工玉米需求预计约7800万吨。考虑新增产能有限及开工率触底,2025–26年度需求预计持平或略增。
饲料需求:
生猪:2025年生猪产能总体充裕,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同比增长0.1%,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7%;生猪存栏4.24亿头,同比增长2.2%。
蛋禽:存栏处于高位,养殖持续亏损,淘汰鸡出栏增加,预计年度饲料需求持平略增。蛋价低迷可能促使2025–26年度加快淘汰进程,利空饲料消费。
肉禽:存栏及出栏均处高位,增长空间有限,预计饲料需求持平或略降。
2025年上半年全国工业饲料产量1.59亿吨,同比增长7.7%;配合饲料产量1.48亿吨,同比增长8.1%。尽管全年玉米饲用消费预计同比增加,但随着国家调控生猪产能及小麦替代效应增强,2025–26年度玉米饲料需求可能同比回落。
3、市场心态:
贸易商心态:由于24/25是一个对贸易商非常友好的年份,流转大都利润良好,年度低点到高点有四百左右的差价,去除持有成本利润比较客观。从前期产地租库情况看,贸易商对新年度收购态度要比上一年度明显积极活跃。
农民心态:目前农户对新粮价格和销售节奏尚无明确计划。去年因卖压与收购观望情绪叠加,出现“越跌越卖、越卖越跌”局面,部分农户春节前超卖受损。今年种植成本有所下降,农户将选择延续去年节奏还是调整策略,仍有待观察。。
深加工/饲料厂心态:深加工企业库存偏低,新粮上市初期存在补库需求,但受产品库存高企和盈利不佳制约,预计采购策略以随行就市为主,低库存更多体现为抗跌而非领涨。饲料企业普遍维持安全库存策略,对市场拉动有限。
国家政策:政策导向以市场平衡为目标:价格低迷时托市收购保障农户收益,青黄不接时投放储备保供稳价。新粮上市后政策轮出预计收紧。过去两年中储粮增储超2000万吨,本年度在贸易商收购情绪好转、农户卖粮有保障的背景下,继续大幅增储概率较低,预计以常规轮换为主。
三、对于新年度玉米价格走势的看法
基于当前渠道与下游库存均处于低位的现状,深加工企业和饲料厂存在一定的补库需求,贸易商的收购积极性预计也将同比提升,整体需求态势较往年向好。同时,东北各地区新粮上市进度不一,可能带来结构性的行情波动;较低的结转库存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新粮上市初期的供应压力。因此,新粮开秤初期价格高开高走几成定局,但这一行情的时间窗口预计较为有限。
需注意的是,深加工和饲料企业目前仅以补库为主要目的,并非建立大规模库存。一方面,新粮上市初期气温和水分条件不利于大规模保管;另一方面,企业盈利水平尚不支持大幅建库。因此,下游企业对价格的支撑力度有限,一旦新粮上量规模扩大,企业很可能会逐步下调收购价格。
从价格下限来看,尽管我司测算新粮成本较去年下降约120元/吨,但其对价格的托底作用仍需观察市场的贸易情绪,尤其是贸易商所发挥的缓冲作用。去年玉米价格大幅下跌,除结转库存较高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是贸易商普遍不愿建库,导致市场缺失“蓄水池”功能。本年贸易商心态目前相对积极,价格底部预计难以完全与成本线看齐。
从价格上限看,过去几年的市场表现已验证,国内政策粮源投放与小麦替代足以覆盖玉米自身的产需缺口。新年度尽管缺口题材仍可能被市场炒作,但价格顶部预计难以超过去年水平。(来源:中国玉米市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