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文章分享|在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战略下新疆粮油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三)
最新动态
文章分享|在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战略下新疆粮油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三)
2025-08-141

   



三、产业链水平与“供给国家”要求的差距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虽在产能供给上持续贡献全国,但产业链整体存在加工能力“大而不强”、价值链条“短而不深”、品牌竞争力“弱而不聚”等问题,与高质量“供给国家”还有差距。


(一)小麦优势未充分释放

1. 产能过剩与企业小散弱并存

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小麦年消费量仅334.6万吨,而加工产能高达847.2万吨,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40%,较河南、山东等主产区低23个百分点。全区入统小麦加工企业中,年加工能力超10万吨的仅30家,超30万吨的仅1家,90%以上为中小型加工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问题突出。相比之下,国内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显著—五得利集团年加工能力超2800万吨、益海嘉里达1600万吨、中粮集团突破900万吨,而新疆头部企业产能不足头部企业的1/90,产业集中度差距悬殊。


2. 价值传递不充分

深加工缺失,价值提升不足。全区小麦以原粮或初级通用面粉“贱卖”,高附加值产品不足。据调查,全区小麦粉多以精制粉加工为主,专用粉仅占5.2%,食品加工粉不足0.1%,疆内深加工产品如谷朊粉生产规模小,多数企业不具备生产能力。据调查,企业生产线亟需提升,产业链缺乏协同和标准化管理,产品的批次稳定性、一致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品牌效应低,价值传递不足。缺乏区域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顶层设计缺位,天山面粉、丝麦耘等企业品牌知名度不足以扩大新疆面粉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少,“产地即品质”的价值传递不足。尽管有“奇台面粉”等地标,但尚未形成一个像“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那样,拥有严格准入标准、统一品质规范、统一品牌标识的强大区域公共品牌。各个企业单打独斗,力量分散,无法形成合力、提升整个区域的品牌溢价。


3. 标准体系不完善

据调查,团体标准推广不足,《新疆高筋雪花粉》等团体标准(T/XJLS 001-2022)采用率偏低,无法满足产品多元化需求。大多采用企业标准,标准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品牌质量优势。对于黑小麦这类特色品种,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细化的功能性指标标准,比如,衡量其核心价值的“花青素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指标,没有形成行业公认的等级划分和检测标准,难以支撑其高附加值定位。


(二)玉米加工短板制约产业效益

2023年,疆内玉米产量1321万吨、消费量893万吨、外调448万吨。加工消耗玉米574万吨,就地加工转化率49.8%,其中食品加工用量27万吨(占比4.7%),产值12亿元(占比1.8%);饲料加工用量221万吨(占比38.5%),产值134亿元(占比20%);工业加工用量256万吨(占比44.6%),产值约462亿元(占比70%);制种用粮70万吨(占比12.2%),产值约61.8亿元(占比9.2%)。整体来看,新疆玉米加工业产业链条完整,已开始向深加工转型,但相比山东、黑龙江、内蒙、河南仍有较大差距。


1. 精深加工转化率低且产业链条短

2024年区内玉米深加工企业7家,消耗玉米264.7万吨,占玉米产量的17.5%,产值占玉米加工总产值的25%(黑龙江已超过50%),尚有520万吨的玉米以原粮形式出疆。全疆玉米精深加工产品仅30多种,主要集中在淀粉、饲料、氨基酸、部分原料药中间体等基础或中端产品上,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终端产品(如成品药)、高端生物基材料(如聚酰胺、医用材料)、特种化学品等高精尖环节相对薄弱或尚未形成规模,与全国(1000余种)、美国(3500余种)还有巨大差距。


尽管川宁生物(生物制药)、凯赛生物(聚酰胺材料)、梅花味精(氨基酸)等龙头企业已布局,但与山东、内蒙古等玉米深加工强省相比,企业在规模、产业链整合及市场影响力上存在显著差距。以梅花生物为例,新疆基地的产值仅为山东基地的50%,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10%,山东基地高附加值产品超过40%。天山北坡带集聚了梅花、阜丰等企业,但总产值不足300亿元,潍坊、滨州等地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新疆产业集群规模不足山东的1/10,缺乏千亿级链主企业,导致协同效应弱。


2. 饲料加工低效与畜牧业拉动不足

2024年新疆规模以上饲料企业46家,总产量314.6万吨,产能利用率7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整体利润率3%。2023年,全区饲用玉米消费量约617万吨,除饲料加工消耗外,仍有约396万吨玉米以粉碎拌料等粗放方式投入畜禽产业,不仅导致营养配比误差高,更挤压了正规饲料企业的市场空间。2023年,山东省、广东省饲料总产量分别为4716.2万吨、3610.6万吨,是新疆的12.8倍、9.8倍,饲料产品总产值分别为1811.8亿元、1603.2亿元,是新疆的13.5倍、11.9倍,每吨饲料产值较新疆分别高210元、810元,新疆饲料工业整体相对薄弱,高价值配合饲料、浓缩饲料产品占比不高。同时,山东、广东、新疆肉类产量分别为905.3万吨、498.9万吨、208.9万吨,饲料产量与肉类产量比值分别为5.21、7.24、1.76,新疆畜牧业过度依赖饲草,没有充分拉动饲料加工产业发展问题突出。


新疆饲料产业呈现“北强南弱、中心强边缘弱”的两极分化格局,部分产能利用率低,亏损严重,布局不优现象明显。分区域看,2024年伊犁、塔城、克拉玛依的饲料企业分别亏损4017万元、367万元、100万元,产能利用率均在45%以下,陷入了“低效→亏损→停产”循环。边缘地区如阿拉山口爱菊产能利用率10%,喀什海帝曼产能利用率16.7%,区位劣势导致物流成本高企,且本地养殖业以散户为主,工业化饲料需求弱。盈利能力较好的头部企业如泰昆、天康和正大,主要集中在昌吉、乌鲁木齐和巴州。(作者:佚名)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