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行业资讯|面粉厂加工低容重小麦的工艺优化指南
最新动态
行业资讯|面粉厂加工低容重小麦的工艺优化指南
2025-05-23
4
低容重小麦(容重通常低于750g/L)因结构疏松、麸皮占比高、胚乳含量低,在加工过程中易出现麸皮破碎率高、出粉率低、面粉灰分超标等问题。针对此类小麦的特性,需从原料预处理到加工工艺进行系统性调整,以下为关键工序的优化策略:
一、原料预处理与润麦工艺优化
1、 原料分级与配麦管理
对低容重小麦进行严格清理,去除轻杂质、霉变粒及破损粒,减少后续污染风险。 若条件允许,可搭配15%-30%的高容重小麦(容重≥780g/L),改善整体加工性能,平衡麸皮与胚乳比例。
2、分阶段润麦控制
预润麦阶段:首次润麦水分控制在12%-13%(较常规低1%-2%),静置8-12小时,使麸皮初步吸水软化,避免胚乳过度吸水导致结构松散。 二次润麦阶段:补充水分至14%-15%,润麦时间缩短至18-24小时(常规为24-36小时),通过缩短时间减少胚乳黏连,降低麸皮韧性损失风险。 采用喷雾润麦技术,确保水分均匀渗透,避免局部过湿导致麸皮破裂。
二、研磨工序调整策略
1、 磨粉机参数精细化调节
前路皮磨系统:采用“轻压、快轧、小间隙”模式,磨辊压力降低10%-15%,速比调整为2.1:1(常规为2.5:1),减少对麸皮的剪切力,防止过度破碎。 心磨系统:适当提高轧距,延长胚乳颗粒的逐级研磨路径,采用“多道次、低流量”方式,提升胚乳提取率。 定期检查磨辊齿型,优先使用钝化齿辊(锋角>45°),降低麸皮切割强度。
2、分料与流量控制
降低单台磨粉机进料量至额定流量的80%-85%,避免物料层过厚导致研磨不均。 在1B和2B磨后增加分级筛,及时分离出大麸片与含胚乳物料,减少重复研磨。
三、筛理系统优化方案
1、筛网配置调整
前路筛理(皮磨系统后):采用加密筛网配置,例如1B筛使用20W-24W(常规为18W-22W),优先筛出细粉,减少麸皮回流量。 后路筛理(心磨系统后):使用更细的筛网(如12XX-14XX),提高胚乳回收率,同时设置反向气流清灰装置,降低麸星混入风险。 筛理效率提升 增加筛理面积10%-15%,或延长筛理时间至25-30秒/道(常规为20秒),确保含粉麸片充分筛透。
2、清粉机 调整筛体倾角至5°-8°(常规为10°-12°),减缓物料流速,提高分级精度。
四、辅助措施与质量监控
1、胚乳回收强化
在清粉机段增加风量调节(0.8-1.2m3/min),优化气流分选效果,精准分离粘连在麸皮上的胚乳。
2、动态质量监测
在线检测面粉灰分(目标≤0.55%)和麸皮含粉率(目标≤5%),每30分钟取样分析,实时调整磨辊压力与筛网组合。 出粉率控制:通过皮磨系统减量、心磨系统增量,平衡总出粉率在70%-72%(常规小麦为75%-78%)。
五、关键指标参考与效益评估
结语:加工低容重小麦的核心在于“轻处理、精分离、强回收”。通过分阶段润麦、研磨压力梯度控制、筛网加密配置,可在保证面粉品质(灰分、粉色)的同时,将出粉率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建议工厂建立低容重小麦专属加工数据库,结合在线监测技术实现动态优化,最大限度提升经济效益。(来源:粮食加工技术)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