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行业资讯|面粉厂加工低容重小麦的工艺优化指南
最新动态
行业资讯|面粉厂加工低容重小麦的工艺优化指南
2025-05-234
图片


低容重小麦(容重通常低于750g/L)因结构疏松、麸皮占比高、胚乳含量低,在加工过程中易出现麸皮破碎率高、出粉率低、面粉灰分超标等问题。针对此类小麦的特性,需从原料预处理到加工工艺进行系统性调整,以下为关键工序的优化策略:

一、原料预处理与润麦工艺优化
1、 原料分级与配麦管理 
 对低容重小麦进行严格清理,去除轻杂质、霉变粒及破损粒,减少后续污染风险。  若条件允许,可搭配15%-30%的高容重小麦(容重≥780g/L),改善整体加工性能,平衡麸皮与胚乳比例。  
2、分阶段润麦控制  
预润麦阶段:首次润麦水分控制在12%-13%(较常规低1%-2%),静置8-12小时,使麸皮初步吸水软化,避免胚乳过度吸水导致结构松散。  二次润麦阶段:补充水分至14%-15%,润麦时间缩短至18-24小时(常规为24-36小时),通过缩短时间减少胚乳黏连,降低麸皮韧性损失风险。  采用喷雾润麦技术,确保水分均匀渗透,避免局部过湿导致麸皮破裂。

二、研磨工序调整策略
1、 磨粉机参数精细化调节  
前路皮磨系统:采用“轻压、快轧、小间隙”模式,磨辊压力降低10%-15%,速比调整为2.1:1(常规为2.5:1),减少对麸皮的剪切力,防止过度破碎。  心磨系统:适当提高轧距,延长胚乳颗粒的逐级研磨路径,采用“多道次、低流量”方式,提升胚乳提取率。  定期检查磨辊齿型,优先使用钝化齿辊(锋角>45°),降低麸皮切割强度。  
2、分料与流量控制 
 降低单台磨粉机进料量至额定流量的80%-85%,避免物料层过厚导致研磨不均。  在1B和2B磨后增加分级筛,及时分离出大麸片与含胚乳物料,减少重复研磨。

三、筛理系统优化方案 
1、筛网配置调整  
 前路筛理(皮磨系统后):采用加密筛网配置,例如1B筛使用20W-24W(常规为18W-22W),优先筛出细粉,减少麸皮回流量。  后路筛理(心磨系统后):使用更细的筛网(如12XX-14XX),提高胚乳回收率,同时设置反向气流清灰装置,降低麸星混入风险。  筛理效率提升  增加筛理面积10%-15%,或延长筛理时间至25-30秒/道(常规为20秒),确保含粉麸片充分筛透。 
2、清粉机 调整筛体倾角至5°-8°(常规为10°-12°),减缓物料流速,提高分级精度。

四、辅助措施与质量监控 
1、胚乳回收强化  
 在清粉机段增加风量调节(0.8-1.2m3/min),优化气流分选效果,精准分离粘连在麸皮上的胚乳。   
2、动态质量监测 
在线检测面粉灰分(目标≤0.55%)和麸皮含粉率(目标≤5%),每30分钟取样分析,实时调整磨辊压力与筛网组合。  出粉率控制:通过皮磨系统减量、心磨系统增量,平衡总出粉率在70%-72%(常规小麦为75%-78%)。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