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粮食问题研究杂志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粮食行业发展策略研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OTEwNTkwNA==&mid=2648002320&idx=1&sn=12a650718b01a45200bae16b744e8383&scene=45#wechat_redirect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指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粮食行业需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粮食行业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挑战,提出了提升创新意识,引领粮食行业发展新局面;深化科技创新,促进粮食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健全产业链条,发挥新质生产力创新优势;完善创新体系,促进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四项发展策略,以期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科学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粮食安全;仓储;科技创新
引言
粮食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最基础性的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仅关乎国家战略安全,更关系到亿万人民餐桌福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国家加强粮食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使用”。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引入,为粮食行业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实践路径,并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我国粮食行业已出台了“中国好粮油”“优质粮食工程”“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六大提升行动”等较为系统化、集成化的粮食行业发展模式和战略框架,但粮食行业仍存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扩大空间有限;粮食产业全链条协同不够,粮食损耗较高;农民种粮收益不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不同性质、用途和品种的原粮在储藏技术与管理要求不统一等不足,制约了粮食行业的高发展质量,阻碍了粮食行业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有机融合,需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粮食行业高速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粮食行业的影响
(一)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特点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源于科技革新和创新驱动的力量,科技含量高度集成,运用尖端科学技术重塑传统产业,极大提升生产效能;环保意识显著提升,重视资源节约及生态环境保护,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性方法和路径,还深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
(二)新质生产力在粮食行业的应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的新型生产力,构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路径,为粮食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能。作物基因编辑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打破了资源环境约束;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粮食加工、流通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提升了粮食出入仓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绿色储粮技术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信息化管理系统共享了数据资源,优化了作业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我国粮食储备企业在科技创新、作业生产及内控管理的全过程中,做到管理制度创新、适用性技术创新,从人、机、料、法、环全方位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取得了粮食检验、储藏、安全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储备粮宜存率从61%提高到95%以上,全国储粮所使用的化学药剂量已大幅缩减,降低幅度接近80%,“藏粮于技”效果显著。合成生物技术已突破性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葡萄糖等以往未开发的合成食品,这一成就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认知边界与食物来源,为保障粮食安全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我国粮食行业的竞争力,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行业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粮食行业生产作业方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地缘冲突、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也给粮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紧平衡态势将成为我国粮食产需常态。2022年,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增长到62.4%,低于美国和日本的80%。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为0.7%,低于日本的4%、美国的7%。尽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科技资金投入强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的速度和广度。当前,我国育种技术领域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传统的出入库作业方式难以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新的生产方式则要求更高端的技术水平、更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更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同时,现有部分绿色储粮技术在减少运行成本、确保储粮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潜力,但消费者更重视效益评估,偏好投入产出比高的技术产品,导致技术推广应用受阻。粮食行业工作者年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严重,专业人才供应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亟须优化。因此,需要持续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粮食调控能力,探索新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多途径、多举措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新质生产力在粮食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提升创新意识,引领粮食行业发展新局面
创新是推动粮食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行业有望摆脱传统作业方式,实现技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整合以及推动产业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积极适应新形势,在战略层面整体把握粮食行业发展关键特征与特质,精准研判价值、战略、技术和市场定位,由此开展系统布局,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度协同及跨界融合为路径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技术突破、工程示范及应用,提升绿色储粮技术开发利用效率,推动物质流、信息流汇聚,拓展产业规模并降低成本,提高应用成熟度与覆盖面,促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
(二)深化科技创新,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粮食行业而言,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各类创新主体应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坚持以“无中生有”的方式培育新动能,“有中生新”的方式激活旧动能。加快建立完善鼓励支持创新的机制平台,在产前环节实现种业创新与环境改善,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在产中环节实现智能化、规模化、绿色化三化同步,实现粮食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粮食单产,提升粮食质量;在产后环节加大粮食储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强化供应链,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支撑。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合理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实施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先进工艺、高端设备的自主研发与联合攻关。通过不断追求新知识、构建新体系、提出新概念、发现新理论、给出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与粮食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相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覆盖从专业技能培训、高效科学管理到粮食经济知识普及以及技术应用推广等多个方面,培育一支既精通数字技术又熟悉粮食业务操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健全产业链条,发挥新质生产力创新优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不断拓展伸,粮食产品精深加工和多元化利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粮食附加值持续提高,粮食流通产销衔接更加紧密。新质生产力在粮食行业除了依托劳动力、设施设备、技术和数据等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及其组合配置优化而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还要持续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全方位、全链条做好粮食减损工作。加强粮食物流标准体系建立,强化仓储行业辐射带动能力,优化粮食物流通道与枢纽节点结构布局,将储备环节融入粮食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提高粮食生产全链条的连接强度,提升农业产业链供需体系质量,加快推进全链条深度转型升级。
作者:赵金辉、郑焱诚、屈登辉
文章详见:《粮食问题研究》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