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MING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也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寒食节的渊源颇深。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有学者认为寒食节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在新火未到之时禁止生火。
我国清明扫墓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战国时期,扫墓习俗盛行。到了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唐玄宗更是将寒食节扫墓定为当时“五礼”之一。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go hiking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老百姓把扫墓延长到清明节。朝廷也正式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放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唐诗,就是描写当时清明的场景。
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将祭祖扫墓、寒食节风俗与上巳节踏青等活动相融汇,人们在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还增加了踏青、放风筝等野外健身活动。在明媚的春光里,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驰行于青绿山野,是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
清明物候
西汉《淮南子》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指此时天地之间豁然清朗,明净光洁,处处潜藏着生机。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万物生长的清明,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以4月5日最常见。此间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好似两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湿润多雨,但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
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又是重要的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节气与节日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清明习俗
祭祀扫墓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所供祭品主要为时令的特色食品。
标祀
标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节,各家各族祭扫完毕,往往在墓前或坟头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条做的标竿,表示已经有过祭祀。有的人家会在标竿上糊些长条白纸,有的人家会挂些楮钱,有的人家则既糊白纸又挂楮钱。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有益身心。
食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