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科技前沿
工业制造
商业贸易
IT通信
互联网
生物医药
金融保险
企业服务
医疗保健
消费电商
文化娱乐
先进制造
交通物流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零售批发
房地产
建筑建材
贸易进出口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行业资讯|2025年玉米春播生产技术意见
最新动态
行业资讯|2025年玉米春播生产技术意见
2025-03-29
2
当前,春玉米区陆续进入春耕备播关键时期。据气象部门预测,3—4月份玉米主产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利于适期适墒播种和一播全苗;西南地区东南部、新疆西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局部地区面临晚播春旱等风险。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玉米生产特点,各地应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单粒精播、种肥同播”为重点,推进适期适墒高质量播种,切实提高密度和均匀度,加强苗期管理,为全年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一)分类整地,提高质量。
秸秆离田的地块,加快完成秸秆离田;秸秆还田的地块,因地制宜采用碎混还田、覆盖免耕和覆盖条带耕等方式还田,及时耕整地达到待播状态。有条件的结合整地施用有机肥。秋整地秸秆深翻还田的地块,土层化冻7—8厘米时顶凌封墒,化冻15—18厘米时再耙地、起垄、镇压连续作业;秋整地已起垄的地块,在土壤化冻3—5厘米时顶凌镇压,防止跑墒。对东北秋季涝灾严重、积雪较多、土壤湿度过大的地快,适时采取机械耢雪散墒。
(二)科学选种,适时播种。
根据各地自然生态和生产条件,选择熟期适宜、丰产稳产、耐密抗倒、抗病抗虫、宜机械作业的国审或省审等主推品种,合理搭配布局。东北地区杜绝越区种植,确保安全成熟。西北、西南等覆膜栽培地区,可选择较露地栽培生育期长10天左右的品种。做好种子包衣,杜绝“白籽”下地,有条件的提前进行晾晒等种子处理。5—10厘米地温稳定达到10℃后,适时适墒播种,及时镇压。西南及西北局部气温偏低的地区,根据天气情况合理调整播期。干旱地块可采用适时抢墒、深种浅盖“接墒”和坐(滤)水增墒播种。避免在大雨前播种,防止土壤板结影响出苗。有条件的采用
水肥一体化技术
,滴水出苗,提高出苗率和群体整齐度。
(三)因地制宜,精准养分。
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品种特性、种植密度等提前备肥,按照有机无机配施、基肥种肥前施、磷钾肥早施、追肥分施的原则,结合
测土配方
结果确定氮磷钾用量,重视硫、锌等中微量元素施用。密植高产地块以产定肥,适当增加施肥量。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地块,优先选用水溶肥或液体肥,并根据玉米水肥需求规律,按照磷肥深施、氮肥后移、适当补钾的原则,合理施肥,防止玉米前期旺长、后期脱肥早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四)合理密植,适当化控。
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管理水平等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构建高产群体。东北和西北旱作区一般地块亩保苗4000—4500株,整地播种质量高、肥水供应充足的地块亩保苗密度可增至4500株以上。西南地区以亩植3500株为宜,机械精量播种每亩可增至4000—5000株。适播期内未达到播种条件的,及时改种早熟品种,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具备水肥一体化条件的地块,可视品种、生产管理水平等每亩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500—2000株,西北光温条件充足地区可提高至6000—7500株。群体密度偏大时或风灾常发地区注意防控倒伏,做好关键生育期化控防倒。
(五)防控病虫,加强除草。
据预测,今年玉米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玉米螟、
桃蛀螟
等穗期害虫偏重发生,玉米南方锈病、大斑病、穗腐病、北方炭疽病等重发流行风险高。播期重点防控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采用抗病抗虫抗逆品种及高质量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必要时二次精准包衣,并加强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预警,适时开展“一喷多促”、统防统治。按照“综合防控、治早治小、精准施药”的原则,加强杂草防控,墒情较好的地块采用“一封一杀”策略,墒情差、砂性土壤的地块,宜采用“一杀一补”策略。播后苗前,选用合适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玉米3—5叶期、杂草2—6叶期进行苗后除草。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