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重要资讯|国内粮食几个重要问题的解读
最新动态
重要资讯|国内粮食几个重要问题的解读
2025-02-24
8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围绕粮食市场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读,本网抽选了几个市场关注度高的:
●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高平台上,2024年又出台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供需为什么还有缺口?
程国强:
我国小麦、水稻、玉米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那这个缺口在哪里呢?大豆。这就是为什么每年要通过国际市场进口近1亿吨大豆,因为蛋白饲料原料没有那么多耕地来种。比如大豆和玉米是竞争性作物,如果保证了玉米基本自给,就没有办法保证大豆的供给。
从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来看,现在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不能回避农业供给体系存在结构性短板。立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们在部分产品上没有办法实现自给,只能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所以,要推动农业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好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
●
2024年粮食进口同比下降,是什么原因?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粮食供给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程国强:
应该说,供给体系有一些变化,但是不大。三大主粮能够实现基本自给,而且通过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但是在供给体系中,大豆的短板依然存在。我们实施了大豆行动计划,通过在东北开展轮作试点、在南方稳粮扩油,扩大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大豆产量恢复性增长,近几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但整个需求是1.1亿吨,所以供需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进口减少是因为前几年进口太多,并不是需求减少,也不是国内供给增加。当前全球粮价下行,我国粮价低迷,农民种粮很难挣钱,部分产品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值得关注。如果每年粮食进口能够控制在1.5亿吨以内,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会稍小一些,但是肉类、大豆的进口不可回避。
●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有哪几大类?生产和进口情况如何?
程国强:
我国粮食主要有三类品种。一是谷物,比如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等,每年产量大概6.4亿吨。二是豆类,比如大豆、绿豆、黑豆等,每年产量大概2300万吨。三是薯类,比如马铃薯、红薯,每年产量大概3000万吨。我国目前粮食的产量达到7亿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出新粮食安全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障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还有一些饲料粮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5亿吨左右,其中近1亿吨是大豆,除了榨油之外,大豆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蛋白饲料原料,我们养殖所需的饲料中有10%至15%的蛋白含量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还有谷物进口,其中一部分就是小麦。主要从品种调剂的角度来考虑,比如,从澳大利亚进口软质小麦、从加拿大进口强筋小麦,都是做糕点所需要的原料,而国内生产的主要是中筋小麦,所以每年约有1000万吨小麦进口。还有部分大米进口,在进口配额管理范围内调节,因此每年进口规模不大。
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来看,我们基本构建了“三位一体”保障机制。
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核心。2024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迈上7亿吨台阶,最主要的贡献是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品种,目前整体产销平衡,自给率在99%以上。玉米每年有2.8亿吨产量,基本上能够满足饲料粮需求。除此之外,豆类和薯类保持着5000万吨至5500万吨的水平,都是依靠国内粮食生产体系来实现的,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
二是粮食储备调控体系,既有中央储备,也有地方储备,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这套体系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包括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以及近年来的全球粮食危机、新冠疫情冲击,这套储备调控体系成功应对了粮食安全风险挑战。
三是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国际市场的有效利用弥补了国内农业资源不足,202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2340多亿美元,如果这些农产品在国内生产,可能需要近14亿亩种植面积。我国目前有19.29亿亩耕地,按照1.33的复种指数,整体种植面积约25.7亿亩,用来保障7亿吨粮食以及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那么缺口部分就通过进口来解决。
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和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保障每个人都能够吃饱饭、吃好饭,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谈到粮食问题,有一个词被反复提及,那就是“耕地红线”。目前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是出于什么考虑?
程国强:
18亿亩耕地红线在2006年首次提出,当时根据对粮食供求趋势的判断,结合人口增长趋势、食物消费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测算大概需要6亿吨粮食产量才能保证基本供给,对应的就是18亿亩耕地,考虑到1.33的复种指数,对应每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为24亿亩,按照粮食单产计算,正好可以达到6亿吨。所以,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粮食单产水平,耕地不能少于18亿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各地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土地,占用耕地现象普遍,造成耕地每年减少1000万亩左右。按照这个趋势,18亿亩耕地红线很快就会被突破。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也是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的需要。
●
又到一年春耕季,有一个问题大家比较关注,就是“谁来种粮”?为什么反复强调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程国强: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同时大规模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谁来种粮”的问题一直是个重大课题。这也是为什么反复强调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从种粮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业,既面临市场风险,种的粮食能不能卖出去、卖个好价格没有办法把握,同时受自然风险影响非常大,种粮农民困难比较多、压力很大。反复强调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就是要让农民种粮不亏本、有钱挣,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和保护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现在的问题是,种粮确实很难挣钱。首先,种粮成本持续上涨。相较2004年,粮食生产成本增长了1.4倍左右,但亩均产值增长不到1倍,成本的上涨速度远远高于价格上涨。其次,现有政策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有地的农户通过“一卡通”都能拿到农业补贴,而不是根据种粮实际情况进行补贴,导致补贴政策效能不高;保险政策方面,主要是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操作机制上还有较大完善空间。
再次,仍需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增收机制。农民种粮后怎么让粮食增值?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索值得借鉴。我们在江西调研发现,除了生产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通过烘干、收储、物流、加工环节延伸粮食产业链,尽管也帮农户托管土地,但是不担心亏本,因为粮食收上来以后,通过加工销售可以实现大幅度增值,从而弥补上游的损失。所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除了强化政策保障,还要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链,真正让农民种粮增收。(经济日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